WFU

網頁

所有人都該學會的《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》




要從研究所畢業了,當初唸研究所想達成的目標無非是訓練自己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,兩年之後,雖然paper發了,在校成績尚可,但心中總有些不踏實,認為自己在做研究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還是會慌張失措亂了方向,遇到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會突然理智斷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,雖然知道要找相關佐證資料,但對於資料的判讀、歸納、分析總覺得不足,而中山大學生物系顏老師也曾在臉書上提到「科學演說應該著重於紮實的知識結構及辯證結構」,我知道紮實的知識結構是在初期時的資料搜查應該縝密不缺漏,但辯證結構需要正反的來回推論,我認為這部分的自己常常陷入一種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的情形」,這是邏輯思考能力仍然缺乏,所以無法有邏輯性的推斷事情或預估事情的走向,所以我想知道,真正的邏輯思考定義以及如何養成這樣的能力?


就科學演說來說,紮實的知識結構與辯證過程才是主體


之前的習慣是在開始一個主題之前,會對相關資料進行地毯性的搜索,看看前人已經有哪些相關的發現,而仍有矛盾、尚未解決的問題有那些?接下來是,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哪一個?藉由過往的文獻給出一個假設,並利用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說。

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遇到好幾個關卡,第一個是自己的閱讀速度不快,再來是無法整合資料,無法從過往資料當中找出一個規律並給予假設這是最大的問題,這些問題剛好證明了我缺乏計算性思維(computational thinking),所謂的計算性思維是:
  1. 拆解 (Decomposition): 將一個任務或問題拆解成數個步驟或部分。Breaking a task or problem into steps or parts.
  2. 找出規律 (Pattern Recognition): 預測問題的規律,並找出模式做測試。Make predictions and models to test.
  3. 歸納與抽象化 (Pattern Generalization and Abstraction): 找出最主要導致此模式的原則或因素。Discover the laws, or principles that cause these patterns.
  4. 設計演算法 (Algorithm Design): 設計出能夠解決類似問題並且能夠被重複執行的指令流程。Develop the instructions to solve similar problems and repeat the process.
發現問題後,便是解決問題,但這要怎麼解呢?老實說光這樣對我來說還是有點難啊~(我就是個資質駑鈍的學生啊XD),於是乎,想到書店找找解答,剛好在書局裡看到這本書,於是二話不說馬上帶走,雖然後來書中作者提到,他講述的邏輯思考方式並不適用於學術研究,但我想只要能夠實際應用的話,本書還是值得借鏡。

在本書一開始就先開宗明義的定義邏輯思考:
本書所說的邏輯思考,是指「批判性思考(透過深度洞察,擁有自己的想法),邏輯性地發展(前顯易懂傳達)」。
邏輯思考並不是單純指套用固定的「公式」,始思考形象化。批評性思考(透過深度洞察,擁有自己的想法)成套進行的事「真正的邏輯思考」 
而在麥肯錫的思考之中又特別強調在這樣經由歸零發想及假設思考,創新的創造當下最佳且切中要點的「新答案」,這樣的結論剛好與翟本喬先生寫的《創新是一種態度》描述的概念剛好不謀而合。在思考的過程中不可以依賴靈感,需要尋找更深層的東西,可藉由以下三個步驟練習:


能吸引人對他人對話產生共鳴不只因為邏輯思考的正確性,能夠發表個人獨特的
創新、性感又令人感動的分析才能使人真正感動
 在麥肯錫強調在這樣的創新又有邏輯的思考後發現:「發生在眼前的事情,真正的問題為何?」,書中以餐飲店收到了許多客訴,其中包括自動販賣機的熱飲賣完、許多人要求提供毛毯、廁所不夠等等,收到客訴之後,不要直接一一因應,而是要尋找背後的原因,會發現彼此之間或許有共通的要素,最後發現是由於館內很冷,在咖啡廳或自動販賣機的熱飲機會增加,使得人們更常上廁所。

 而上述提到的:

1.自行清楚地確認前提(那是真的?) 是指對自己的靈感、直覺、等進行反問「那是真的嗎?」「so what?」,一開始要盡量俯瞰事情的全體,正確的掌握問題,在確認前提的時候,要確認原因和結果之間是真的有「因果關係」,H老師在seminar每次都愛問:你確定你這個factor真是導致結果的crucial role嗎?你要怎麼證明?標準回答:SiRNA、Inhibitor、knock out, XD,而不是只有「相關性」,才不會在思考解決方案的時候弄錯方向。

這裡作者示範了兩個版本的邏輯思考:
A.因為確認不足而招致疏失→徹底確認,消除疏失(胡鬧的邏輯思考)。
B.因為確認不足而招致疏失→改變架構,免於確認(真正的邏輯思考)。

為了心中的疑問,會導致批判性的思考,而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態度是:
(1)經常意識到目的為何?(2)意識到思考模式的框架,而排除框架(3)持續發問(so what? why so?)

 
利用這樣的模式練習

而這個金字塔的發展模式又分為下列四個步驟:決定主題→思考邏輯的框架→釐清思緒→釐清根據,建立好的金字塔則需要檢查是否有結論成為主題的答案?水平方向的MECE關係(是否有疏漏),垂直方向則是so what? why so?(因果關係)


總結而言,這本書裡用了實例講解,以及說明相關方法,讓人能夠更習慣於有邏輯性的思考。不停的問自己so what?so why?直搗問題核心,解決系統性的問題而不單是表面問題,更甚者能因地適宜的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。

生科系畢業後能做甚麼?

我應該是一個誤入歧途的生科人,大學的時候念的是化學,但化學四大科除了分析還可以,其他念的很糟,生化、微生物等等卻念得很不錯,當初在工作上覺得很有瓶頸,想藉由念書進修唸個研究所卻不知道要念甚麼好,所以就念個大學時期拿手的吧!
(若是有個早知道,我應該會念管理或是拚死拚活念個資工研究所)

唸到中途就覺得事態不太對勁啊,感覺誤入了一個賊窟,嘖嘖‧‧‧‧‧‧

Growth Hacking(1) 單純心得

首先,因為我完全不是個工程師啊XD

所以基本上我只能理解marketing的部分,至於技術的部分.......我會努力追上的(握拳)

今天特地跑到台北聽了Xdite的課,我覺得還是蠻名不虛傳的,因為自己本身沒有實務經驗,以前就算是利用部落格賣家裡小農的東西,也沒有真的考慮到growth hacking的東西,應該是說想要做,也不知道這個叫gorwth hacking,也沒有去真的整合資訊,就是自己一團亂,隨便亂弄,想做什麼就弄什麼,效果想必很差。

今天聽了課之後,更是崇拜講者。
為什麼人家能夠從無到有,即使不是本身開發這個領域,至少這個領域在台灣是少談的,但講者本身卻能夠自學從國外的書籍或是成功的網站開發學習?

講者本身也不是資工領域畢業的,也只是因為喜歡做產品,剛開始聽不懂“做產品”到底是什麼意思?對目前的我來說,如何promote產品,讓你的心血能夠也被別人看見喜歡,進而能掏錢買,這才是一個成功的產品,否則即使這個產品功能再強,投注多少研發資金,只要沒有人買單,就一切免談。轉換率,現金等數字直接的東西,可以使人有強烈的成長動機。

今天上完課之後,會讓我想要重新架設一個適當的網頁,符合landing page的需求,maneger的部分也很想嘗試,到底要掛什麼東西,可真的要好好再細部研究一番。Orz



謹此紀念一篇屬於我的學術paper

謹此紀念,
我想應該是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一篇paper。

當初念研究所,很想要拿到一篇paper,因為心裡頭覺得,畢業證書大家都在拿,
台清交成中字輩排的落落長,一個私大的研究生根本在面試那一關就被刷掉了,
生物醫學的研究所人人都在念,大家都很強,你憑什麼脫穎而出?
所以我想要一個可以證明自己實力的東西。

後來搞了兩年,弄出一篇paper當然不簡單,但這paper到底有什麼意義?
我想寫paper的人自己應該心知肚明。
很可能,意義很小。

一篇學術papaer可以data數據很漂亮,但常常數據產生的過程令人不敢恭維。
到底數據的產生要多嚴謹,我相信是各家lab自由心證,反正對PI而言,似乎發得出paper比什麼都重要,當然也有很愛惜羽毛的PI,所以如果PI在同個地方蹲了很久,paper數卻不多,以前的我會武斷的直接懷疑PI能力,但現在會想更深入瞭解一點,說不定反而會尊敬PI的人格。

說到此,謹此紀念自己的學術論文,老實說,畢竟是自己努力過的,但是否真的那麼有價值,自己也很疑惑,當然研究的價值不一定是在應用,好啦,別騙自己了,做研究的價值就是要能夠應用,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啊!不能應用的研究,做了半天除了騙騙國科會計畫的錢,到底是能做什麼?

這不是否定別人,只是否定自己。


兩眼發直的時刻

每次,看著facebook上來來往往的訊息,不知怎麼的都有好多話想說,但到了部落格上,卻成了兩眼發直的時刻。

突然羨慕起文思泉湧的那些人,那些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出自己想說的話,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的人,即使面對別人的攻訐也可以毫不畏懼地用肉身抵擋,不管是無知,還是富有勇氣的人們。


失敗的實驗

大學四年當中,做了實驗課很多,實驗多少做了一點,其中蠢事想當然耳的也做了很多,印象最深刻的,竟然是一次非常簡單的薄層色層分析實驗。

當時學校為了節省儀器耗材,一組只發了一支毛細管卻要點多個液體樣品,我傻傻的沒想清楚,在樣品與樣品之間,應該要清洗毛細管,使得最後整個結果通通胡成一團,問題當下是完全的傻眼,想不到操作如此簡單的實驗,為什麼會失敗,要怎麼解釋?
後來是看到隔壁組的同學在沾不同樣品之間,會先利用衛生紙把毛細管中殘留的上一個樣品清洗乾淨,再點下一個實驗樣品。

我拍額,實驗終究宣告失敗,一切來不及了,但我的人生並沒有就此完蛋。

當學生有一個好處,是有徹底犯蠢、犯錯的機會。
這是我唯一懷念學校的地方。